58看书 > 都市小说 > 少帝成长计划 > 第0314章 起陵建邑(3/4)

第0314章 起陵建邑(3/4)

上一页少帝成长计划章节列表下一页
少帝成长计划有声小说,58看书在线收听!
储君继位之后,并不会立刻将当前年改为‘新帝元年’,而是继续将其作为先皇的最后一个纪年。

直到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十月初一(年初),新皇才会正式改元元年。

于十月改元元年之后,法理就算是站稳了,熬过冬天,等开春过后的三四月份,汉室的皇帝就要在自己登基的第二年,就开始着手自己的皇陵。

原因无他:陵邑越早建成,就能越早的从地方割韭菜,把豪强强制迁入关中,以缓解社会矛盾。

帝陵的建造,往往是首先把陵邑的框架支起,之后,再慢慢的建造陵墓。

汉室皇陵的建造就是这样,普遍都会从皇帝登基后开始修起,一直修到皇帝驾崩。

皇帝在位时间越久,皇陵的规模就会越大;而与皇陵一同被缓慢扩建的陵邑,也会越来越大,一直到皇帝驾崩,才会停止扩建。

陵邑既然会随着皇帝在位时长而无限扩建,那地方豪强的强制迁移,自然也是无限重复了——三年一次。

就拿刘弘来说,今年,刘弘的帝陵就见开始建造,陵邑更将在夏天之前立起框架,而后的夏天,刘弘的第一批‘守陵户’就见被迁入关中。

在之后的三年里,陵邑会慢慢被支棱起来,并大致形成一个城邑的模样,到了那时,就该是第二批‘守灵户’到来的日子了。

三年一次的高频率,使得地方豪强再如何走通门路,都无法逃脱被强制迁徙的厄运。

躲过一两次迁徙,在汉室初或许并不少见,但躲过每一次迁徙,直到熬死某一位皇帝的事,在汉室历史上却只发生过一次。

——被文帝刘恒赞誉为‘仁商’的宣曲任氏,凭借刘恒赐予的金子招牌,成功化身为了地方官员不敢触碰的烫手山芋。

至于豪强唯一能倚靠的‘勾结、贿赂官员’,实际上也很难起到效果。

相较于西方,华夏人有一个源远流长、根深蒂固的本能:买地。

汉室的商人也一样——赚了钱之后,汉室商人不会想着把做大,而是会散尽大半家财,将自己的户籍从商籍挪回农籍,然后用剩下的那点钱买土地,安心的在家乡做个土财主。

这就意味着‘商人出身’的地方豪强,其大部分财富,都是田亩、房宅、店铺这样的不动产。

一俟被强制迁徙,豪强就要举族迁往长安,无法带走的不动产,自然是要变卖的。

而在强制迁徙面前,豪强变卖不动产,性质又是‘无论如何都要卖’,这就意味着变卖价格,将与市场价产生极大的差额。

最起码,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地方官员,是有能力以近乎白送的白菜价,把豪强无法带走的不动产吃到肚子里的。

这样一来,豪强们通过行贿官员,以求平安的路,也就被彻底堵死——相较于豪强奉上的那一点点贿赂,官员自然更希望豪强被迁走,好占据豪强留下的不动产。

毕竟豪强再怎么大方,也不至于将占据自己大半财富的土地田亩,拿去给官员做贿赂。

至于‘给天子守灵,以证明自己是忠臣’这种极其不要脸的说法,也只是安慰那些韭菜们的说辞。

在朝堂之上,此事有另外的说法:广迁地方豪强,以实关中,以固国本。

对于汉室而言,‘国本’究竟是什么,自然是毫无异意:一为农耕,二为关中。

简而言之,汉室只要能做好每年的农耕工作,并保证关中的安稳,理论上就能确保政权的稳定。

而‘广迁天下豪杰以实关中’的内在逻辑,是通过政府强制手段,将关东的地方势力尽皆迁入关中,以保证关中永远保持对关东的‘人才碾压’。

——撇开对错不说,比起在土里刨食的农民,那些有能耐在地方欺诈乡里的豪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少帝成长计划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