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看书 > 都市小说 > 中华世纪谈 > 外一章 唐太宗与隋炀帝(2/4)

外一章 唐太宗与隋炀帝(2/4)

上一页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
中华世纪谈有声小说,58看书在线收听!
心”,隋炀帝“不以民为意”。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最大区别。

百姓在唐太宗心里的份量很重。

针对唐高祖封王太多,唐太宗跟大臣们在讨论此事说过一句很有水平的话:“朕为天子,所以养百姓也,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”。意思是:我做为天子,是要养护百姓的,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。

一个封建帝王能有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思想境界是很了不起的。

针对社会治安问题,唐太宗也说过一段话:“君依于国,国依于民。刻民以奉君,犹割肉以充腹,腹饱而身毙,君富而国亡。故人君之患,不自外来,常由身出。夫欲盛则费广,费广则赋重,赋重则民愁,民愁则国危,国危则君丧矣。朕常以此思之,故不敢纵欲也。”

这段话很长,但值得占用一些篇幅。这段话阐述了唐太宗对君、国、民三者关系的理解。他的意思是:君主依靠国家,国家依靠百姓。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,如同割自己的肉来充腹,腹饱而身死。君主富了但国家亡了。所以君主需要担心的不是外患而是内忧。欲望多则花费大,花费大则赋税重,赋税重则百姓愁,百姓愁则国家危,国家危则皇位不保。我常常想到这些,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。

唐太宗注意克制自己的欲望,尽量不去打搅百姓的生产、生活。

类似的话唐太宗还对自己的太子讲过:“君,舟也;民,水也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

唐太宗反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。忽视百姓疾苦就是忽视自己的安危。

而隋炀帝呢,把百姓视为可以任意挥霍的私有财产,结果最终挥霍的是自己的江山和性命。

隋炀帝修了很多宫殿为自己享受,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洛阳宫。他的吃穿用度包括交通工具都极尽奢华。

唐太宗打下洛阳后拆毁了洛阳宫,希望以此警示大家吸取隋炀帝因奢亡国的教训。

唐太宗患有气疾,忌潮湿阴冷。而旧宫殿地势低、潮气大,夏天闷热,冬天阴冷。群臣建议修个新宫殿被唐太宗拒绝。唐太宗轻易不愿征发徭役。

后来财政逐渐宽裕,唐太宗也修了一些宫殿,比如让人修复了洛阳宫。他修洛阳宫是考虑到洛阳居于中国的中心,四方朝贡距离相同,“意欲便民”而非贪图个人享受。修造过程中,主管大臣“凿池筑山,雕饰华靡”。唐太宗知道后马上罢免了那个大臣,把他搞得那些装饰的东西毁掉。

洛阳遭受水灾,很多百姓的房屋倒塌。部分宫室也出现损坏。唐太宗下令把准备修宫室的建筑材料全部送给遭灾群众。他说宫室简单修缮一下就能居住。

隋炀帝出巡怎么豪华铺张就怎么来。他喜欢大场面,游个园子都让3000宫女随行。

唐太宗出去视察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也不为虚名出巡。多次有人建议他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。唐太宗始终不同意。

唐太宗认为没必要留那么多宫女伺候,够打扫庭院拾掇房间就行了。其他都可以放出去任凭她们结婚生子。

唐太宗相对于隋炀帝没有好大喜功的毛病,不干那些劳民伤财只为一个面子的事。

隋炀帝三打高句丽仅仅是为了逼高句丽向他表示恭顺。

唐太宗也遇到过类似事情,但处理方法就不一样。林邑向唐朝进献火珠,递交的表章措辞桀骜不驯。朝廷有人建议讨伐林邑。唐太宗说:尚武好战者自取灭亡。隋炀帝、颉利可汗就是前车之鉴。欺负一个小国胜之不武,何况还不一定能够取胜。遣词造句的问题,不必介意。

他说隋炀帝的前车之鉴应该是指隋炀帝为了面子发动的高句丽战争。

不过必须实话实说,唐太宗到了晚年也打过高句丽,并且也是为了面子,不幸的是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