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看书 > 都市小说 > 中华世纪谈 > 外一章 三教九流1(1/3)

外一章 三教九流1(1/3)

上一章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
中华世纪谈有声小说,58看书在线收听!
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思想上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年代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很多都出在那个年代,比如孔子、老子。

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、强势的政权也就没有统一、强势的思想。这为各种思潮产生提供了条件,就像四分五裂的意大利诞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一样。

诸侯为了争霸各取所好。宋国取仁,鲁国取礼,秦国取法,诸侯各选各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。

春秋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墨家等。后人加入印度的佛教,统称为“三教九流”。

孔子被称为儒家的创始人。

其实儒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,就是负责祭祀和葬礼的一群人,类似现在的司仪、大了[lio]。因为他们负责跟神打交道,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古代的神职人员。

儒生对礼非常精通。“礼”的本意就是拜神的仪式,后来扩展到婚礼、葬礼等各种仪式、各种规则。

孔子以礼为基础创建了一套治国安邦、修身养性的理论。他的学生和传人把他的理论发扬光大,并尊孔子为儒家创始人。

儒家思想总结成八个字就是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悌”。核心是个“礼”字。套用毛**的名言“路线是个纲,纲举目张”,“礼”字就是纲,其他七个字都是目。

在礼里面也有纲,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。这个其实来源于之前早就有的的“尊尊亲亲”。

孔子在有生之年推销他的“八字”方针,为此周游世界却处处碰壁。

孔子的儿孙弟子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宣传儒家学说。孔子的孙子孙伋[j]写了一本《中庸》。这本书被当做儒家经典收入《四书五经》当中。

孙伋的学生孟轲(孟子)将孔子的“八字”解释为“王道”。他强调“仁义”,主张“以仁义治天下”。后来孔子被称为“圣人”。孟子被称为“亚圣”。儒家学说也被称为“孔孟之道”。

孟子也曾周游列国推销“王道”,结果也是一无所获。因为他从“仁政”的角度得出“民贵君轻”的结论不被君王所喜。

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吃香,只是百家争鸣中一只鸟,百花争艳中的一支花。

到了秦朝,儒家不仅不吃香还是被“坑”之列。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,因为他喜欢法家。

到了汉朝,大儒董仲舒对孔孟之道进行重新包装,用“君权神授”一套理论神化皇权取悦皇帝,以“天子受命于天,天下受命于天子”来解释上下尊卑的秩序,使儒家学说获得汉武帝的推崇。

汉武帝按照董仲舒的要求独尊儒术,使儒家成为百鸟中凤凰,百花中的牡丹。

汉灵帝更是把儒教定为国教,把儒家捧到了神坛上。儒家思想于是成为之后两千年中国思想史的主流思想。

到了宋代,朱熹通过删减批注的方式对儒家学说进行重新解读,对董仲舒的“三纲五常”进行重新包装,用“存天理灭人欲”一套理论拔高神化伦理道德。朱熹的儒学被称为理学。

进入元代,蒙古侵略者成了中国的统治者。他们对朱熹“三纲”理论非常欢迎,希望中国人按照“君为臣纲”的要求绝对服从新的统治者,把理学定为正统儒学。

到了民国时期,受外来文化的冲击,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。同时,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也归咎于儒学对人性的束缚。孔子、朱熹、儒学受到批判。但两千年的影响,儒学在中国人思想深处仍然根深蒂固。

进入当代,马列毛思想成为正统思想。但儒学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,甚至有复兴的迹象。

在三教中,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学说。

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。

老子的身世不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