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看书 > 都市小说 > 中华世纪谈 > 17,成康盛世(2/3)

17,成康盛世(2/3)

上一页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
中华世纪谈有声小说,58看书在线收听!
高了,开始懂得施肥、休耕、利用火烧防治病虫害。

农民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农具、工具,比如挖地的铲、收割的镰。不过从考古来看,铜制农具并不普及,多数还是使用从神农时代流传下来的用木头、石片或是河蚌壳、牛下巴骨制作的农具。毕竟铜还是贵,一般农民用不起。

那时的镰刀是没柄的,因为农民收割时只割穗不割杆。杆就烂在地里或者一把火烧了当肥。他们的地是种一年歇一年以恢复地力,有的需要歇两年。肥沃的土地可以不歇。他们那时已经懂得透支地力会影响收成。好在地多可以轮种,这块地休息种那块。

按照《周礼》(《周官》)记载,“不易之地家百亩,一易之地家二百亩,再易之地家三百亩”。百姓分田,不用歇的地一家百亩,需要歇一年的地一家二百亩,歇两年的地给三百亩。

周代的亩小。因为他们是按垄算,不是按面积算。百步长的一垄就叫一亩。“亩”这个字是象形字,表示的是田里的高地。亩上那个小点是禾苗。古代农民是在垄上播种,垄下浇水。那时的一亩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分之一亩。

一家分三十多亩地说起来也不少。无奈那时产量低,必须要这么多地才够吃,才够交税。

《诗经》描述了当时丰收情景“我黍与与,我稷翼翼。我仓既盈,我庾维亿”,意思是说我们的小米高粱长得非常茂盛,收获后把我们的粮仓都堆满了。考古也的确发现周代居民区有很多存储粮食的仓库。

但是可以想象,古代农民也是非常辛苦的。拿着那么简陋的工具在田间劳作,光把这一百亩地翻一遍就得多长时间?

周代手工业相比以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。最发达的手工业要数青铜铸造和陶瓷烧制,另外还有纺织。

那时制陶技术已经可以高温烧陶加釉,类似现在的釉面陶瓷砖。但还没有发明瓷。瓷器需要更高温度、更高技术。瓷器发明还要再等上一千年。

周朝的鼎做得比商朝精细,皮薄肚大多带花纹、铭文。铜器上的铭文又被称为金文。金文和甲骨文一样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,可以让我们了解那时的历史。

那时纺织还是以丝和麻为主,也有毛纺,但没有棉纺。棉布要等两千年才能出现。缝衣针开始使用非常细铜针,针脚也可以缝得很密。

说到纺织必须提到齐国。齐国的纺织业非常发达,是周代著名的纺织中心。齐国衣服做得非常精致、漂亮,畅销国内外。当时有“天下之人冠带农履皆仰齐地”的说法。据说齐国跟日本、朝鲜等国还存在着外贸往来。有人说丝绸之路最早就是起始于齐国。

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。别看齐太公早年做小买卖做一个赔一个,他的后人还是非常有经济头脑的。齐国地薄人稀,不适合发展农牧业,齐国国君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,鼓励妇女从事纺织、刺绣、缝纫,鼓励男人打渔、晒盐,并将纺织品、鱼、盐运往内地销售。齐国发展很快成为诸侯国中的富国、强国。

西周鼓励商业的发展。商人跟农民和手工业者享受同样地位。

《周礼》对市场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,例如规定一日三市,有早市、午市、夜市:“大市日而市,百族为主;朝市朝时而市,商贾为主;夕市夕时而市,贩夫贩妇为主。”并且规定“凡国野之道,十里有庐,庐有饮食;三十里有宿……五十里有市”。也就是说在国道上,每十里要有饭馆,每三十里要有旅馆,每五十里要有市场。

当时货币已经开始普及,主要是海贝币,偶尔也用铜币。“抱布贸丝”的以物换物交易也依然存在。

进入周代,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。

周朝已经出现砖瓦,甚至出现了装修用的墙砖、地砖。但似乎砖瓦只是装修材料不是建筑材料。周代遗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