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看书 > 都市小说 > 木匠王爷 > 第394章 李清照京城出嫁(2/3)

第394章 李清照京城出嫁(2/3)

上一页木匠王爷章节列表下一页
木匠王爷有声小说,58看书在线收听!
连祸结、百姓肝脑涂地。这岂是人主爱民至意?你们如果有什么看法,不妨直言!”赵挺之于是上奏说道:“我们和西夏交战,已经有数年。现在还没有停止,不如答应西夏的求和,得以停止边疆的战事。”赵佶点头说道:“你去商议好方法,让朕施行。”

赵挺之退朝后,对同僚说道:“皇上志在息兵,我们应当把此事顺利办好。”同僚应声称是,只是只有几个人,其余的人都在旁冷笑。这些人自然都是蔡京的旧党,依然遍列布朝班。赵挺之回来,让刘逵补上奏疏,大意是罢五路经制司,黜退陶节夫,开诚晓谕西夏等事。奏章呈上后,赵佶照准。陶节夫被调任洪州,朝廷派使劝说夏主,夏主也答应罢兵讲和,于是修岁贡如初。

赵挺之的三儿子赵明诚,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,入太学学习。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,自幼喜好,终生不渝。他曾自称:“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。”一日,赵明诚与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,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。

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,本就赞赏不已,此时一见,产生了爱慕之意。赵明诚回去之后,便以“言与司合,安上已脱,芝芙草拔”的字谜方式,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。赵挺之恍然大悟,便派人去李清照家求亲。

李清照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。她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,是苏轼的学生,官至提点刑狱、礼部员外郎。家里藏书很多,善于写文章,工于词章。她母亲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,很有文学修养。

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,耳濡目染,家学熏陶,加之聪慧颖悟,才华过人。她少年便有诗名,才力华赡,逼近前辈,受到文坛名家、苏轼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。李清照少年时随父亲生活于汴京,优雅的生活环境,特别是京都的繁华,激发了李清照创作热情。除了作诗之外,她还在词坛上崭露头角,写出了为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《如梦令》。此词一问世,轰动了整个京师,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,未有能道之者。

李清照读了著名的《读中兴颂碑》诗后,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两首。此诗总结唐代“安史之乱”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,借嘲讽唐明皇,告诫宋朝统治者“夏商有鉴当深戒,简策汗青今具在”。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,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,自然令世人刮目。

赵佶建中靖国元年,李清照十八岁,和时年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。当时李清照父亲是礼部员外郎,赵明诚父亲是吏部侍郎,均为朝廷高级官吏,可以说是门当户对。李清照夫妇虽然是贵家子弟,但因为赵、李两家贫寒,因此比较节俭。

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,初一、十五告假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时候,都要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,换一点钱,再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,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,夫妇两人相对展玩咀嚼。

两年后,赵明诚进入仕途,虽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,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,还立下了“穷遐方绝域,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”。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,可对于李清照、赵明诚来说,却远远不够。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,想方设法,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“尽力传写,浸觉有味,不能自已”。遇有名人书画,三代奇器,更不惜“脱衣市易”。

一次,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《牡丹图》求售,索钱二十万文。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,爱不释手。两人没有那样多钱,只好恋恋不舍归还人家。为此,夫妇相对惋怅数日。新婚后的生活,虽然清贫,但安静和谐,高雅有趣,充满着幸福与欢乐。

可惜好景不长,朝廷内部激烈的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。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,其父李格非被列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木匠王爷章节列表下一页